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学习园地

思政课教师如何做到“思维要新”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0-09-15 点击数量:3180

 

思政课教师如何做到“思维要新”

来源:理论网  作者:李慧华  2020.9.8

    思政课的目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养极大地影响着思政课的成效。2020 9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17)发表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六点要求,其中一点是“思维要新”。如何达到思维“新”?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思政课教师的思维要有科学性

  “思政课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首先教师自己的思维要具有科学性。在教学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思政课建设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对规律的把握是思维科学性的基本体现。

  思维的科学性,还要求思政课教师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够透彻理解和清晰阐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尊重事实和逻辑,求真求实,客观地反映和认识事物,并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原则,这既是科学性在实际工作中的要求,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理应遵循的思想路线。

  思政课教师的思维要有辩证性

  思维的辩证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能力的基本特征,它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思维辩证性的理论基础,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的辩证思维方法是思维辩证性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归纳与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关乎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是从理性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内在要求;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过程同客观事物的历史过程和认识的历史过程应当符合,也就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复杂事物,以客观、发展、系统、全面的眼光观察事物,科学分析实践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辩证关系,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需要我们辩证地思考和认识,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思政课教师的思维要有逻辑性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其中,思维发展规律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三大领域之一。而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学问,是普遍适用于一切科学知识的工具。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能不懂思维规律,需要“学点儿逻辑”,说话、做事要有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教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逻辑在思政课教学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分析、理解思政学科知识提供了一套通用的分析标准和学习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可以看做是一个由许多概念、命题和论证有机构成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思政课教学,就是对其中的概念、推理和论证加以分析、理解和把握的逻辑思维活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要把思政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想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讲清楚这些理论和主义背后的思想方法,而思想方法的核心就是逻辑,就是推理,就是理性。如果思政课教师概念不清,判断不明,缺少必要的推理和论证,又如何能够把学理分析透彻,把思想说彻底,让学生信服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发挥逻辑规范性的过程。思政课教学不能只重复现成的教条,抛出一个又一个孤零零的结论,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逻辑严密的推理和论证,使结论建立在充分证据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结论得出的过程。

  思政课教师的思维要有批判性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称赞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这里的“某种精神”指的就是批判精神。德里达继而指出,“要想继续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中汲取灵感,就必须忠实于总是在原则上构成马克思主义而且首要地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批判的东西,那就是一种随时准备进行自我批判的步骤。”

  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而批判性思维是“朝向实事本身”、诉诸理性的价值评判。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把一整套东西背会那么简单,而是要真正认识以逻辑为基础的理性精神,也就是要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要用好批判的武器,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评估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剖析和批判。只有自己能鉴别和取舍真假,用理性构建自己的认识,不被情绪和冲动所裹挟,也不被煽动和诱惑而操纵,才能引导学生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我们要求思政课教师讲清楚“尖锐敏感的问题”,“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不能通过喊口号的方式获得学生认同,必须以理服人”,而“以理服人”就要不断地追问和求证,不断地追问和求证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可见,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维特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精神,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因此,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之一就是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批判精神!

  思政课教师的思维要有创新性

  所谓思维的创新性,就是具有敢为人先、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思维特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就没有创新的行动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要求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理应将创新贯穿于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在把握思政课建设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标准推进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创新增活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政课教学倾向于灌输和机械记忆,考试时重复已有的结论,却很少强调思考能力的培养和严谨的创新。“没有批判的思维是盲目的,没有创新的思维是空洞的。”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就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创新课堂教学。对于如何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八个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惟希望也,故进取;惟进取也,故日新。”思政课教师要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激发创新热情,以上下求索的执著砥砺创新智慧。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想新办法、找新出路,努力掌握创新的内在规律和诀窍,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创新思维,才能出色地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为思政课教学开辟新天地。

  以上几个方面,涵盖了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应具有的基本思维特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思政课教师要用“新思维”擘画未来,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课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本科生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CIA150189) ;教育部示范马院优秀教研团队重点项目“体育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提升机制研究”(18JDSZK002)

版权所有: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地址: 石家庄红旗大街626号 冀ICP备11023371号-5 邮编:050091 联系方式:0311-85276287